《创新创业实践启蒙》的第五次课上,阮老师邀请了恒逸集团总裁倪德锋老师作报告。作为一名在民营企业深耕多年的企业家,倪老师以恒逸集团50年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结合传统产业的转型困境与科技创业的时代趋势,为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产业恒逸向科技恒逸转型”的深度剖析。
倪老师讲到,恒逸集团从一个乡镇企业起步,通过产业链和资本运作,如今已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但即便如此,传统化纤行业的盈利模式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规模扩张带来的并非真正的竞争力,而是同质化竞争下的利润压缩。倪老师用恒逸的股价变化举例:尽管资产规模庞大,但市值却与盈利能力严重不符,这背后正是传统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隐痛。科技转型,正是破局的关键。倪老师强调,未来30年的产业竞争,本质是硬科技的较量。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还是新材料、生物制造,这些领域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核心。
倪老师多次提到“硬科技创业”的四个必备要素:复合型人才、长期的资本、产业生态,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今年兴起的“专精特新”企业比如云深处、中控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卡住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倪老师还分享了段永平从企业家转型为投资人的故事——他通过支持网易、比亚迪等科技企业,实现了从“制造财富”到“创造财富”的跨越。
倪老师的分享中,最触动我的是关于创业精神的讨论。他问同学们如果可以得到一笔钱用于创业,希望可以得到多少,但现场只有一位希望得到100亿元的同学。对此他表示很多同学觉得创业高风险、高门槛,但其实真正的创业者往往始于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他提到曾经来上这门课的时候,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一位生物医药专业的同学提出需要100亿资金来研发抗癌药物,这份对人类健康的使命感,正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动力。
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倪老师强调的“成长型思维”也让我深受启发。面对同学“现在的文科能对科技和先进制造业有什么方面的赋能”的提问,他说“人文学院的同学,未必不能为科技企业提供文化赋能;而理工科的学生,也需要理解市场与管理的逻辑。”作为学生,我们不能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学会用跨学科的视角看问题。这种“跨界融合”的能力,正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无论是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以科技为矛、以使命为盾,去打破路径依赖的“舒适圈”。作为浙大学子,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学好专业,更要抬头看国家战略与产业趋势,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