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典型】跳出舒适圈,我在大学创个业——访计算机学院“创业榜样”宋永棚

宋永棚,中共预备党员,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7班学生,计算机学院2021年本科生星耀奖学金获得者。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7班班长。曾获重庆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綦江区最美志愿者,入学以来一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获得“学年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图片
图片

image.png

“大学四年,有人按部就班,有人勇敢破局。而我选择后者——用三年时间,从校园活动策划者到传媒创业者,从课堂走向市场,用行动证明:青春不设限,敢闯才有路!”

图片
图片

image.png

图片

校园里的“不安分”尝试



在宋永棚还没结束的大学四年里,他用大学里面3年的学生干部管理经验,以及自学的自媒体运营技术,一头扎进家乡创业的征程中,在自己的家乡开了一家传媒公司。

“大学不该只是上课、考试、拿学分。”抱着这样的想法,宋永棚大一就扎进学生组织,从活动执行到团队管理,策划过校园音乐节,也运营过公众号、抖音号。别人觉得办活动只是“玩”,他却把它当作实战训练场——如何协调资源?怎样吸引观众?这些经验后来都成了宋永棚之后得的创业底气。

自学自媒体更是一场“孤独修行”。深夜剪辑视频、研究平台算法、分析爆款逻辑……当同龄人在追剧打游戏时,我在电脑前一遍遍修改脚本。有人问:“这么拼值得吗?”但宋永棚知道:“想要突破,就得主动跳出舒适区。”

图片
图片

image.png

图片

从校园到家乡,用传媒赋能本土



大四那年,宋永棚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回到家乡小城创业。很多人不理解:“大城市机会更多,为什么回去?”

但在他看来,家乡才是更需要年轻人的地方。“这里有好故事,却缺少讲述者;有优质农产品,却不懂如何推广。我成立的传媒公司,就是要用镜头记录乡土文化,用新媒体帮老乡们打开销路。从策划商家账号,到打造本地网红IP,赋能实体店,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传媒的力量——它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改变一方土地的经济生态。”

图片
图片

image.png

图片

创业维艰,但成长更真实



创业不是热血漫画,没有“开挂”剧情。宋永棚最开始的创业经历了许多挫折,“第一次见客户时紧张到忘词,拍摄遇到暴雨被迫延期,账号运营两个月粉丝才破千……”但这些挫折反而让他更清楚: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宋永棚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帮社区面馆做推广。当时,帮忙给做推广的老板愁容满面地说:“现在年轻人都爱点外卖,店里全是老顾客。”因此,宋永棚的创业团队决定用短视频讲好“烟火气里的匠心”——凌晨四点揉面的手掌特写、熬了三十年的骨头汤咕嘟冒泡、常客爷爷和店主的拌嘴日常。三条视频发布后,同城播放量冲到10W+,评论区刷屏“明天就去吃”,200多次转发让小店电话接到爆。一周后,老板拍着账单直乐:“营业额翻了三倍,新顾客排队等着吃!”

“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创业,不是追逐虚浮的流量数据,而是用镜头挖掘市井里的闪光故事,让好手艺被看见、让老店焕新生。”宋永棚经历的那些凌晨蹲点拍摄的困倦、反复调整分镜的焦灼、被热汤蒸气模糊的镜头,终究化成了改变现实的力量。

图片

总结的未完待续



如果你也想突破自我,宋永棚给出的建议是:

别等“完美准备”——“大一时我连单反都不会用,但现在能独立完成商业拍摄”;

把每次尝试都当“练级”——“活动策划、志愿活动、自媒体运营等,都是未来筹码”;

找到你的“价值锚点”——“对我来说,传媒不仅是职业,更是连接城乡的桥梁”。

如今公司渐渐步入正轨,但宋永棚依然保持着每天学习新技能的习惯。他讲道:“最近在研究AI工具提升剪辑效率,下一步计划培养本地短视频创作者。有人说我‘折腾’,但我相信:青春最美的样子,就是在不断突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图片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