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助梦故事会 | 就业创业・共享美好

5月22日,“耀残特奥 出彩人生路”——追梦助梦故事会暨广州地区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在广州图书馆1号报告厅成功举办。当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下简称“残特奥会”)开幕倒计时200天。此次活动以故事分享会的形式开展,呈现残障人士的追梦历程,见证助梦行动的温暖力量。

去年12月8日,在2025年残特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市残联联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发布“讲好 100 个自强不息故事和100 个扶残助残故事”系列活动,并于其后的100天,全力配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期的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挖掘,精选出100个“追梦”故事与100个“助梦”故事,陆续开展部分典型故事的文、图、视频等多形式传播,并于5月7日在中山大学举办了故事会的预热活动,赢得青年学子的热烈反响。

当天的活动邀请200个故事主人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四个篇章的分享,讲好自强不息故事和扶残助残故事,展现残疾人精神风貌,引领关心关爱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风尚,为即将到来的体育盛会凝聚民心、汇聚民力。


分享会现场。

故事会的第一篇章是“就业创业・共享美好”。2025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广州市将“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列为民生实事项目,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带来了新的曙光。生活或许给残障人士带来挑战,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追梦的道路上绽放璀璨光芒。

故事一:视障者潜能无限

分享者:广东省盲人协会秘书长 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 张倩昕

我想分享我三个阶段的故事。

第一个阶段,2010年,我通过普通高考,成为一名残疾人大学生。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目前我们在做一些职业探索以及职业培养的时候,会注重残障人士的一些技能型的培训,当然也包括不断地去推动融合教育的实现。


张倩昕分享自己三个阶段的故事。

第二个阶段,2017年,作为广东本土培养的第一个视障研究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我,选择了创业,希望将社会工作理论用于实践中,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扎实的基层服务,以精准化的帮扶,为残障朋友实现就业、创业,为他们创造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就业政策、社会服务,能够实现有机融合的话,就能够为我们的残障人士带去光明,让他们能够在多元就业的路上走得更远。

第三个阶段,2021年,我当选了广州市的党代表。这个新的身份赋予了我一份新的责任,除了自己追光,我还要努力地去汇聚光,为残障伙伴创造光。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要如何汇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力参与的残疾人就业帮扶闭环。

如今,我们在荔湾区打造了一个首创的残疾人就业实训支持模式,推动企业认识和了解残障人士的优势和能力。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有视障咖啡师、网络主播等,大家一起追逐光、汇聚光、创造光。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我们也能够贡献属于我们残障伙伴的一份独特力量。 

故事二:盲人按摩行业也能有高附加值

分享者:全国自强模范 现任广东康宁保健有限公司董事长 冼文坚

我是市残联第五期按摩培训班的学生,那是我19穗的时候,也是我人生最最迷茫、最低谷的时候,因为眼睛视网膜脱落,我没有办法求学,学按摩是想混口饭吃,养活自己。

当时也算运气好,我刚好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于是我租了一个24平方米的一个小铺面,粉刷了四面墙壁,就真的是“家徒四壁”的样子,跟其他两个合伙人开始创业。

按摩其实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对于我们视障朋友来说从业有优势,因为足够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我一直相信。


冼文坚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到了2007年,足足过了10几年,我们才开第二个门店,但是一开就是3000多平方米。当时我想,如果用原始的管理手段肯定不行,一定要用现代管理手段,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于是我们出台了十个相关的标准,从门店规范到物品的配送,应有尽有,为我们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我们的门店已经达到28家,有五六百名员工。我当时觉得用几个管理人员来匹配门店的管理,肯定无法做到高质量管理,于是投入了高达1000多万元的成本打造了智能化、互联网化的管理系统。虽然投入大,但对门店的人、财、物的管理效率和效能有快速提高,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竞争力。

连锁化、规模化、数据化,是推动传统的按摩行业往高阶发展的必要手段。我们同时开放这个平台,给所有视障人士,比如对数十家视障朋友的门店进行改造,给他们带来20%—30%的营业额增长率,最高的可以达到60%。

这些经历让我坚信,不论是什么行业,只要不断学习、迭代,只要技术过硬,就一定能有竞争力,任何群体、任何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个故事:创业路上坚毅前行

分享者:全国自强模范 现任芬氏集团董事长 黄忠亨

 我的人生道路也许并不那么平坦,但我相信逆境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

2007年,我一个人从湛江来到广州读书,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创业。因为我是做化妆品行业的,一开始要去美博城了解。我还记得那一段经历,我摇着有点破旧的轮椅去到那里,商家们有点不待见我,不搭理我、给我白眼,甚至驱赶我。那时候心里确实特别难受,但是我想如果我就这样放弃的话,可能我一辈子都是这样的。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有困难,我要想办法去克服。


黄忠亨分享创业故事。

所以我厚着脸皮,这家不理去那家,慢慢地,我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商家,最后拿到了合作的机会。正因为当时的不放弃,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其实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必定都有困难。特需群体有特需群体的困难,健全人也有健全人的困难。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容易的。所以不管怎样,只要心中有梦想,你坚信自己一定要实现它,那就不管怎样先开始了再说,遇到困难再想办法。除了身体的问题确实无法客服,我觉得我们并不比别人差,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得到。 

第四个故事:探索残健融合的高效生产

分享者:广州维高集团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何胜

其实,关于残健融合就业,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维高从一开始只能把简单工序的岗位提供给少量的残疾人,到今天能为400多名残疾人员工提供工作岗位,其中包括生产一线岗和技术岗,经过了不断的摸索。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是工作的保障。首先,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做了很多非标的辅助设备,帮助残疾人降低岗位操作的难度。对于听障人士,我们通过不同光色的提示来指导他们操作,还有一些简单直观的标识,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当天的工作内容和公司的要求。针对肢体障碍人士,我们对工作台、座位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舒适,同时提高劳动效率。车间楼梯的扶手、厕所的改造、厂区地面的通行标识等细节也进行了完善。此外,我们还增设了交通班车,这些都是工作保障方面的具体措施。


何胜分享企业探索故事。

第二,是完善的培训体系。我们建立了三级培训体系,从分公司到部门再到岗位,员工经过系统培训后,到岗上还会指定一名老员工进行“一带一”培训,帮助他们熟悉操作,不断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后,我们还会提供其他岗位的培训,让他们有更多发展机会,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同时,我们还会开展品质意识、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在管理方向和技术方向上发展,为他们的晋升打开通道。这样,他们就不局限于生产岗位,还可以向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发展。

第三,是完善的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积累,我们形成了独特的残疾就业企业文化。首先,在公司内部,我们不叫残疾员工,而是叫福利员工。其次,我们要求一线管理人员每天带着小本子,记录福利员工的诉求,并学会日常手语交流。我们还请广州市残联的老师来开设手语培训课,去年就开展了一年的培训,让一线班组长学会简单的手语交流,打开与残疾人沟通的渠道。在这样的熏陶下,其他正常员工也学会了日常手语,使得整个生产线上沟通无障碍。  

此外,我们定期组织座谈会、访谈,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解决。我们还开通了企业微信反馈渠道,他们的意见可以直接反馈到公司集团总经理、企管部和工会主席等,我们会在收到反馈后马上了解并解决问题。  

在文化活动方面,残疾人与生产员工一起参加文体活动,我们发现很多残疾员工有文艺特长,比如喜欢跳舞、雕刻绘画、书法,还有体育方面很突出的。我们就业的残疾员工中,还有省市残疾人运动队的队员,他们参加运动会时,我们也会大力支持,让他们有新的方式请假去参加体育赛事。  

总的来说,我们形成了“相辅相助、自强自立”的助残主题。通过劳动,他们能够获得收入,实现成家立业的梦想。很多残疾人在我们这里实现了买房、结婚、送子女上大学等人生目标,还有不少残疾人在我们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这让他们看到,我们公司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平台,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很多残疾人愿意加入我们,而且我们的残疾人新员工大多是老员工相互介绍进来的。 

最后,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客户和外部领导来参观时,很难从车间里看出哪些是残疾员工,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残疾员工会自豪地跟我们分享,当他们看到大街上行驶的汽车时,会指着汽车的后视镜说:“这是我们的公司生产的,是我亲手做出来的。”他们会很自豪地向朋友和家人介绍。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观点。

第五个故事:就业是一场双向奔赴

分享者:汇丰软件开发(广东)有限公司高级软件开发经理吴蕾

我来自汇丰科技,主要负责金融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目前领导的团队主要负责支付和结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汇丰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求职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节点,而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往往面临很多选择。

我自己从一个求职者,到现在成为汇丰科技的一名面试官,我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首先,我觉得在求职过程中,积极乐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很客观的事实是,我们不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我们只要能找到那个认可我们的那一方,其实就足够了。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面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吴蕾分享自己的就业故事。

第二点,可能我的观点会和大家的理解有些不同。我会鼓励大家尽量去尝试和拥抱一些大的平台和企业。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会觉得大的平台和企业,可能会因为看到我们的身体条件,而成为我们入职或获取机会的障碍。但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以汇丰科技为例,虽然进入这里的门槛确实很高,比如我们招聘的大多是世界排名前50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但身体条件并不会成为获取机会的障碍。这是因为开放与包容是汇丰科技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我是在2004年通过校招进入汇丰科技的,这20年来,开放一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企业文化使得公司在招聘、员工发展以及对不同情况员工的包容度上,都有一个成熟的体系,能够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我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呼吁大家,如果大家有能力去尝试一些大的平台和公司,一定要勇敢地去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只要你做好自己,就已经完全足够了,不需要去在意太多其他的东西。

最后一点,基于我自己大学毕业到现在大约20年的工作经历,我一直都在信息科技领域工作。我想说的是,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真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比如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机器人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我们身体情况的包容度。以我个人为例,如果不是从事软件开发这个行业,在其他行业,以我手部的这种条件下,可能很难达到一个平均水平。因为企业客观上还是要获取社会竞争力。但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我们的优势,淡化了我们的弱势,这也是我们能够在这一行业逐步发展、承担越来越重要责任的一个重要背景。坦白讲,这也是时代红利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说,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最优秀的自己,那就已经足够了。